随着天气渐冷,孩子们纷纷裹上了厚厚的棉衣,准备迎接冬天的到来。当孩子们发现身边的蚊子逐渐消失,户外活动前不再需要喷驱蚊水时,孩子们不禁开始好奇——小动物们冬天都去哪儿了?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我们恐龙班11月围绕“动物如何过冬”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动物如何过冬?

首先,我们围坐在一起展开了关于“动物如何过冬”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我们由此了解了孩子们的经验基础,为后续开展活动做准备;同时也进一步对问题进行追问,孩子们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了起来,好奇宝宝们对“动物如何过冬”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已经充满了期待。

“我知道熊是在树洞里面睡觉”、“我知道燕子是飞走了”、“蜗牛是躲在壳里面”……

一首《小动物怎样过冬》的儿歌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小羊、小兔、燕子、青蛙是怎样过冬的,那小动物究竟有哪几种过冬方式呢?我们继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过冬方式一:迁徙

迁徙的过程

说到迁徙,孩子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大雁了。因此,我们让孩子们化身为大雁,从寒冷的“出发地”开始,规划自己的飞行路线,教师在三段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中任意切换,孩子们一边感知音乐的特点,一边想象相应的场景来变换自己的动作,最后到达温暖的“目的地”。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对大雁迁徙过程的初步了解,同时通过音乐的感知体验来进行想象和表达。

迁徙的路线

我们继续阅读了相关的绘本来深入了解大雁迁徙的过程。《11只灰雁往南飞》与地图的结合帮助孩子们对迁徙的路线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我们一边看绘本一边在地图上记录,孩子们尝试辨别地图的上下分别对应北方与南方,并根据路线图发现灰雁迁徙是从北向南的。我们还一起阅读了《大雁往南飞》的绘本,不仅熟悉了大雁的生活习性,还从书后的科学小知识中了解到大雁在迁徙的过程中通过星星和太阳去识别方向,我们尝试通过多种类型的活动去丰富孩子们的相关知识经验。

大雁的声音

我们还一起了解到,大雁在飞行过程中会发出一些特殊的声音,于是我们围绕“大雁的声音”开展了一次音乐活动。我们鼓励孩子尝试在黑板上用圆圈、直线的组合符号表示响板、砂锤的声音,并创造出一长串符号,操作两种乐器将符号演奏出来。孩子们逐渐理解了抽象符号的含义,而且能够准确演奏,部分孩子甚至已经能够创造出较为复杂的模式符号,并通过乐器去表现。

方式二:储存食物

有一些勤劳的小动物,在冬天之前就会储存一些食物在自己的家里,松鼠就是其中之一。

松鼠兄弟过冬

孩子们首先讨论了自己所知道的松鼠过冬方式,“松鼠在树洞里过冬”,“他们饿了就找松果吃”,“松果是在秋天的时候就开始找松果了”……当我们一起走进《松鼠兄弟过冬》的故事,孩子们才了解到,松鼠过冬需要做两件事情:在冬天之前就开始寻找食物储存在树洞里,而且还要提前用树枝、羽毛、棉花修补树洞。

松鼠的树洞

我们在美工区一起为松鼠过冬制作了一个合适的树洞,有的孩子给树洞制作装饰的叶子,有的孩子用不织布给树洞粘贴树干的纹理,还有的孩子用羽毛、棉花填充到树洞里,树洞搭好啦,好希望这里也住进小松鼠呀!

圆鼓鼓的小松鼠

孩子们都知道松鼠把食物储存在树洞里,殊不知松鼠竟然还有一个暂时储存食物的秘密基地?我们一起观看了一段松鼠把食物塞进嘴里的视频,发现松鼠会把食物暂时储存在嘴里,直到脸都塞得圆鼓鼓的。于是我们一起用纸筒、毛球等材料制作脸圆鼓鼓的小松鼠,这一次孩子们尝试表现出了松鼠的脸部细节。最后我们一起把它们放进了树洞里,看着松鼠住进新家,孩子们甚是满足!

有的松鼠正在鼓着脸微笑,有的松鼠露着牙正要找食物,还有的松鼠张着大嘴迫不及待要塞上满满一大口……孩子们手中的松鼠妙趣横生!

食物的保存

松鼠作为动物界的储存食物达人,对各种食物的保存自有妙招。我们从松鼠喜欢吃的蘑菇展开了关于食物保存方法之一——晾晒法的讨论。我们一起观察了放置在塑料袋中2星期后的蘑菇与新鲜蘑菇的区别,原来这都是喜欢潮湿、阴凉环境的霉菌闯的祸!于是我们揭晓了小松鼠的储存方法——把蘑菇放到树枝上,等晾干后再搬回树洞里。为了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体验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继续了解了通过风吹与日晒将新鲜葡萄变为葡萄干的过程,孩子们对晾晒过程中水蒸气蒸发的科学原理也有了初步的认知。

细心的孩子们有发现:“这个坏蘑菇臭臭的”、“颜色不一样”、“这个头是坏了的,这个是完整的”。

“咦?新疆的葡萄晾晒在这样的晾晒房里为什么就变成葡萄干了呢?”

除了松鼠,勤劳的小蜜蜂也是靠储存食物度过冬天哦!

蜜蜂过冬

孩子们都知道蜜蜂在花儿上采蜂蜜,可是冬天没有花开的时候蜜蜂怎么办?这一问题引发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孩子说,“蜜蜂是在冬天之前就去采蜂蜜,把蜂蜜储存到蜂巢里。”

蜂巢中的六边形

储存蜂蜜的蜂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我们尝试观察蜂巢由远及近的图片,并选出一个蜂巢洞数出它的边数,发现它是六边形。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有蜜蜂图案的六边形,一起尝试用手指触摸并点数边和角,孩子们对六边形的边数与角数有了基本感知。最后孩子们将六边形沿背面的线条剪成小块制作成蜜蜂拼图,并开启了一场拼图挑战赛,欣喜的是孩子们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专注度与耐心。

纸条蜂巢

我们还一起尝试用纸条制作了由六边形组成的蜂巢。孩子们将有折痕的纸条折叠并首尾粘贴成六边形的形状,再将多个六边形边挨着边、角对着角粘贴到一起,孩子们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六边形基本属性的具体感知。最后我们把制作完成的六边形一起放进了一个大纸盒,完成了一个大蜂巢。还有孩子用金粉笔当做蜂蜜涂抹在蜂巢里,这么诱人的蜂蜜果然招来了可爱的小蜜蜂来过冬呢!

“来点蜂蜜吧!给小蜜蜂存着过冬的时候吃。”

“你看,我的小蜜蜂背了小书包,包里都装着蜂蜜呢!”

方式三:冬眠

小动物冬眠

一本关于熊冬眠的绘本——《我不是懒虫》开启了冬眠动物的世界。孩子们通过绘本了解了熊冬眠的特点,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熊在冬眠时会变成熊妈妈?熊在冬眠时会不会拉臭臭?老师对孩子们的问题一一“接招”,让孩子们对熊冬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还一起阅读了《不愿冬眠的小刺猬》,原来小刺猬因为想跟其他好朋友一起玩才不愿意冬眠,于是孩子们暖心地安慰小刺猬“别难过,我们可以和你玩”,“玩一会你再去冬眠吧”。

冬眠的特点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动物冬眠的特点,我们将科学性的知识转化到了手偶秀的游戏互动过程中,一方面淡化了知识的枯燥性,另一方面又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当孩子们闭上眼睛从“冬眠箱”中抽取出小动物手偶,由老师扮演的小动物就会和小朋友们“聊天”,有关动物冬眠特点的信息便在这个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过程中一一展开。孩子们对于这个充满神秘感的“冬眠箱”可是兴趣盎然!

“猜猜我会拿到什么小动物?”

“诶,你冬眠的时候睡在哪里呀?”

冬眠的地点

不同的动物究竟在哪冬眠呢?我们在教室里布置好了各种动物以及与其冬眠相关的地点图片,孩子们便开启了探险模式。“我在山洞里找到了狗熊和蝙蝠!”“我在干树叶这儿找到了乌龟和青蛙!”“我在泥土里找到了蚯蚓!”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发现总是兴奋不已,他们逐渐能识别不同动物冬眠的地点,同时也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丰富了对自然世界的认知。

冬眠的歌

原来小动物冬眠的时候也许还会打呼噜呢!一首《冬眠的小熊》让我们了解了小熊“咕噜噜噜噜”的声音,并且通过小熊打呼噜的声音感受了旋律的下行。而《小青蛙打呼噜》则通过四分休止符来表达,孩子们用“嘘”的声音来表示休止,他们可不想吵醒小青蛙的美梦!我们还借冬眠前忙碌准备、冬眠中安静睡觉、冬眠后万物复苏三个情境,分别欣赏了三种不同风格特点的乐曲,孩子们尝试将自己的音乐感受与肢体及语言表达联系在一起。

“我也想像小青蛙和熊那样冬眠!”

“听着万物复苏的音乐让我忍不住跳起舞来了!”

伴随着寒冬的来临,我们围绕“动物如何过冬”所开展的一系列探索活动也接近尾声,孩子们了解了动物过冬的三种方式——迁徙、储存食物、冬眠,由此也解开了“动物冬天去哪儿了?”的最终谜底。孩子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与爱思考的头脑,逐渐学会了提出问题与寻求答案,这是孩子们发展初步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我们鼓励孩子们保持与自然世界的“深度对话”,去发现与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

*如何订阅

轻触右上角,点击“查看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治好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lua.com/xedhl/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