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如何呼唤你》

--------王若樨

自我简介

我叫王若樨,樨呢就是桂花。我喜欢绘画、舞蹈、阅读,人比较宅,最近在上头棉花娃娃。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认识。

相关概念01

·被指派性别,即个体出生时被指派的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指一个人内心深处在较长时间以来所感受到的自己的性别。跨性别者指的就是性别认同和被指派性别不匹配的群体。

·跨性别者一般分为三类:跨性别女性、跨性别男性以及性别酷儿。.跨性别是一种性别认同而不是一种性倾向。根据国际通用的医学标准,跨性别并不属于精神疾病。由于社会刻板的性别认知及目前法律政策的限制,跨性别者目前在社会中受到普遍歧视。此外由于自我认同、出柜、医疗等方面的困难,跨性别者也普遍经历过焦虑等心理问题。

故事简介02

故事的讲述者,西尔维娅?费雷里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像所有母亲一样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她的女儿能够顺利成长为女人,结婚生育,拥有幸福的人生。但是她的女儿,伊娃,是一个天生的跨性别者,小时候她只爱玩男孩子的玩具,和男生打闹,连梦想也是“想当个男生”,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男性的名字——亚历山德罗,也就是她的男性人格,还把漏斗接在身上像男人一样撒尿。虽然她的母亲努力对她进行了引导,但是先天的东西难以改变,伊娃仍旧认为自己生来该是男性,让她生而为女人是造物者的过错。她拼了命地想让自己成为男人,偷偷用漏斗上厕所,用吃安眠药自杀来“逼迫”父母同意她使用雄性激素,最后一步,就是做变性手术。她要切除自己所有具有女性特征的器官来获得自然没有赋予她的东西。

伊娃的举动在顺性别者眼里是非常的怪异、反常的,但是她所渴望的,正是每一个跨性别者内心深处想要拥有的东西——一具符合自己性别认知的身体。轻度跨性别者或许可以勉强忍受,但是对于重度跨性别者,拥有与自身性别认知不同的身体是一种残忍的折磨。这就是伊娃为什么坚定地选择成为男人的原因。

文中的母亲在与“跨性别”斗争的同时,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折磨。一个原本深爱孩子的母亲,是要经历多深的伤害之后才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憎恨的情绪?“你想要的自由对我们而言有多残忍,你一点儿也不在乎。”

有时最自私的其实是孩子,孩子轻而易举便可伤害到父母,我们有时总会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不会考虑这一行为和结果是否会给父母带来伤害。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长大。可以想象当孩子出现性别认知障碍,做出奇怪举动,甚至坚定要做变性手术时,一个母亲会有多么害怕与绝望。就如文中所写,“阳光普照大地,我的恐惧无处遁形。”

“我在想,兔妈妈会怎样回应你的请求。她大概会说:‘如果你想在十八岁时切除自己的身体器官,改变性别,那我就带你来到这遥远的地方,满足你的愿望。我会坐在外面,等一切结束,等你出来。’”这段文字虽然朴素无华,但爱却蕴涵在字里行间里,读到这里我不由得鼻子一酸。父母永远也“斗”不过孩子,他们最终会妥协,会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会比孩子对父母的爱更多。

走进跨性别者03世界是多样的

04

伊娃和埃纳尔?韦格都很幸运,他们的亲人最终理解并接受了他们跨性别者的身份,支持他们去做变性手术。但是并不是所有跨性别者都有他们这样的幸运。

世界是多样的,我们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人形玩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有些人比我们更特别,但他们也都鲜活的生命,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惧。社会应该更开放,更包容,理解他们所谓“反常”的行为也是出于天性而并非有什么疾病,我们不应该用异样的眼神观察他们,用恶毒的言语指责他们。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不管是LGBT群体还是异性恋,都有自由生活、不受他人歧视的权利。但是,即使身为目前仍不能为社会所广泛接受的少数群体,也要关爱体谅自己的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伤痛强加在别人身上。你的痛苦不是伤害他人的理由。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lua.com/dhlzl/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