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年,湖南常宁市的邓友爱突然接到一通来自台湾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位老人用常宁的方言对他说:“你能接我回去吗?我没有钱,你还养我吗?”

打电话的是邓友爱的大伯,已经96岁了,是当年赴台的老兵,在台湾居住了70多年,一生未婚,无儿无女。

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却从未听说有赡养大伯的义务,何况邓友爱的大伯一直在台湾居住,现在老了才想到回乡养老,侄子又会是什么态度呢?

让人想不到的是,邓友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大伯的要求,并爽快地告诉老人:回来吧,我养你!

邓友爱为什么愿意挑起为大伯养老的责任,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血缘联系吗?他这样做的背后,其实是有着深刻原因的,而这一切,则应该从72年前说起。

母亲村口喊儿回家,40年没有音讯

邓友爱的大伯名叫邓雪桂,年出生,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一弟两妹。72年前(年),24岁的邓雪桂最后一次回乡,从此再无音讯。

从年到年,整整40年间,湖南省常宁市罗桥镇大枫树村的村口,几乎每天都有一位妈妈站在那里呼唤着自己的儿子。她用常宁当地的方言对着远方喊:我的儿呀,你在哪里,妈妈想你了!

这便是邓雪桂的母亲,40年盼不来儿子,她早已哭瞎了双眼。年,邓雪桂的母亲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不难想象,生命的最后一刻,停留在她脑海中的,恐怕还是儿子24岁时离家的身影。

儿子是赴台老兵,想回乡却无门

年,邓雪桂的母亲一病不起,弟弟一面为母亲准备着后事,一面也为失踪了几十年的哥哥准备起“后事”。他认为哥哥这么多年都没有音讯,应该早就不在人世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弟弟却突然从台湾返回常宁的一位老乡口中得知哥哥邓雪桂还活着,而且就住在台湾省的桃园市。可惜这个好消息来得太晚,如果早一年传过来,老母亲也就不至于带着遗憾离开了。

带回邓雪桂消息的老乡是一位常宁籍台湾老兵,解放战争末期随国军主力赴台,直到两岸“三通”后才得以回乡。邓雪桂当年也是一同去的台湾,这些年一直在桃园市居住。

来到台湾后,邓雪桂非常思念家乡,可由于两岸隔绝,他根本没办法回到故乡常宁,甚至连捎一封信回家都做不到。他之所以定居在桃园,就是因为这里有二十几个常宁老乡,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找回一些归属感。

几十年盼不来哥哥回乡,原来竟是这个原因。知道真相后的弟弟既兴奋又伤感,为了尽快见到哥哥,他立刻委托那位老乡给哥哥带去了一封家书。

游子回乡母亲已逝,坟前痛哭磕破头

在信中,邓雪桂的弟弟撒了一个谎,他告诉哥哥母亲仍然健在。之所以撒这个谎,就是想让邓雪桂收到信后尽快回来,四十多年过去了,别说母亲已经去世,就连他们几个兄弟姐妹,也都是花甲老人了,弟弟可不希望再留什么遗憾。

时隔40年收到亲人的信件,邓雪桂老人非常激动,更让他高兴的是母亲还活着,他离乡已经40余年,算起来,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

放下信件,邓雪桂一刻也没停留,立刻准备起回乡的事宜。可当他到了阔别四十余载的家乡后才知道,弟弟骗了他,母亲已在一年前去世了。

邓雪桂既悲伤又愤怒,据侄子邓友爱回忆,大伯当时气得想要打父亲,还在奶奶的坟前一边哭一边磕头,磕得太用力,把头皮都磕破了,流了不少血。

倾尽所有帮扶乡邻,为侄子盖起砖房

年的中国大陆远比台湾省落后,邓雪桂在台湾虽然只是普通平民,然而对于常宁的乡亲们来说,却是“大富豪”一般的存在了。

邓雪桂阔别故乡数十载,对家乡的情谊却丝毫不减。他看到村里的小学很破,便掏出了几百块来修缮。看到老乡们、亲戚们生活穷困,便挨家挨户地送钱,虽然只有几十块,却大大地改善了这些人的生活。三个侄子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邓雪桂便出钱为侄子们盖起了二层的砖房。

从年第一次回乡,到上世纪末,邓雪桂先后4次回乡,每次都倾尽所有帮扶乡邻,对弟弟妹妹以及侄子、外甥等晚辈也是多有照顾。亲人们、村民们也都感恩戴德,邓雪桂每次回乡,都要吃大大小小几十场宴席,这些都是乡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弟弟劝哥哥留下养老被拒,晚年却主动提出回乡

在家乡常宁时,邓雪桂的弟弟曾不止一次劝哥哥留在老家养老,但邓雪桂每次都拒绝了。

邓雪桂一生未婚,无儿无女,所有的亲人都在大陆,弟弟好心劝他留下养老,他为什么要拒绝呢?对此邓雪桂给的理由是老家的条件太差,尤其是农村的旱厕让他无法接受。

但实际上,这只是邓雪桂随口说说的理由,真正让他放不下台湾的,是相处了几十年的老乡和战友。

可惜人的寿命终究是有尽头的,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邓雪桂的老乡和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离世,他自己也愈来愈老迈。

身体的无助与内心的孤独双双折磨着他,终于有一天,邓雪桂拿起了电话,拨打了海峡对岸的号码。

电话接通的那一刻,邓雪桂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现在的他既没钱,又是一把需要人照顾的老骨头,让侄子来台湾接他回去养老,对方有可能答应吗?

很快,邓雪桂的不安情绪就彻底消散了,电话那头的侄子语气很坚定地告诉他:回来吧,我养你!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邓雪桂与侄子虽然相聚很少,却是血缘至亲。更何况,在侄子们最穷困潦倒的时候,若非大伯出资相助,他们也盖不起房子。

这份恩情,邓雪桂的侄子邓友爱一直等着报答,就像当年奶奶在村口苦等儿子回家一样,邓友爱等大伯回乡养老,也已经等了几十年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lua.com/dhlzl/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