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下十个孩子九个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孩子积食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已经积食了,父母又当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一起学习。

你的孩子为何总积食

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

很多妈妈认为孩子吃的多,就会长得高,长得快,所以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吃各种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的精细食品,哪怕孩子不想吃也想着各种招,逼着让孩子全部吃完……

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的体质却不尽如人意,反复发烧、咳嗽,挑食、厌食等各种问题频繁出现……其实孩子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积食。

“小儿百病,积食为先”,对于婴幼儿来说,积食的发生率是很高的,一是小儿自控力比较差,饥饱不自知,面对美味佳肴难以停下,二是父母的过度喂养。

中医讲“六腑以通为用”,六腑指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这里主要指消化系统。六腑是运送残渣、代谢废物的通道,要保持道路通畅,身体才会健康。如同家里的下水管道,如果中间有淤堵,废水下不去,甚至还会向上反味。

孩子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当饮食过多、过于肥甘厚味,超过自身运化能力时,食物便堆积在肠胃,形成积食。

怎么判断孩子积食

孩子积食如何判断?最初表现是食欲减退,没有胃口,小肚子圆鼓鼓的,偶尔会有腹痛、呕吐,最后形成挑食、厌食的毛病。

大便干结或腹泻,羊屎蛋样球便或粘性稀便,气味臭秽。嘴里有异味,打嗝有酸腐味,严重的还会呕吐酸臭食物残渣,舌头上有一层厚厚的苔。

除了以上的消化道症状,还可能伴有反复的发烧,但这种热是由食物停滞在胃肠道里发酵所致,以掌心脚心热,肚子灼热为主,要区别于外感发热(全身发热,有怕冷症状等)。

睡眠质量差,伴有磨牙、打呼噜、汗出、翻来滚去,有些孩子还会哭闹、惊醒等。

《黄帝内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指出了脾胃功能与睡眠的关系。当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失调,宿食停滞或积而发热,致使浊邪扰乱心神而出现诸多问题。

很多孩子的咳嗽也与积食关系密切。中医五行中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可以理解成脾土是肺金的妈妈,脾的功能好,肺的功能自然也好,当脾胃功能差时,肺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证治汇补·痰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疏于肺,痰阻肺道便形成咳嗽、咳痰等症状。

如何预防和改善孩子积食

日常预防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有节制的饮食是预防积食发生的根本,其次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饮食少量、清淡、温暖。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过度喂养,煎炸零食,贪凉饮冷都会对脾胃功能造成影响。

平时应该让孩子多吃些温暖的、清淡的蔬菜和容易消化的粥类或面汤类食物。家长要明白防患于未然,预防远远大于治疗。

如果已经发生积食,可采用以下方法:

1.减少饮食或停止进食

给脾胃一个修整调养的时间。

2.小儿推拿

揉板门: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平面,由拇指指根方向向腕横纹方向推揉,做-次。

运内八卦: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可逆时针施运,做-次。

推脾经:脾经在拇指掌面,可在拇指指根及指尖处来回直推,推-次。

平时也可给孩子做捏脊、摩腹等方法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脾胃功能。

3.炒焦米

制作方法:

将粳米加入适量水浸泡15分钟,将水倒出沥干水分,在锅中放入少量油,大火炒3-5分钟无水之后,转小火快速翻炒,炒到黑黄之间即可。

点击下方视频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可煮粥、泡水或直接干吃,有健脾祛湿之效,对积食、消化不良、腹泻等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过爱小儿,反害小儿。养孩子是门艺术,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的科学育儿经验,更不能人云亦云。那该怎么办呢?

加入我们,一起学习共修紫尘阁三衡理论吧!1年纯正中医传承,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lua.com/dhzlff/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