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文建构论数字建造中的技术与文化映射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5.html 本期主题文章简介 在建筑学中,对建造技术的讨论往往与建造技术史和建造理论的研究紧密关联,尤其是两者之间的关联牵扯着众多文化层面的议题。建造历史不仅是技术史的组成部分,并且映射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态。这种建造文化的丰富性使得技术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渗透在建筑学中,形成差异性的物质空间形式。那么,在当代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该如何反思建造中的技术与文化关系?东西方的技术观念与建造文化在此会发生如何发生碰撞?数字化语境下建造的文化本质又应该如何与人建立关联?本期杂志将邀请历史理论学者、建筑技术学者、建筑师从不同视角对这一系列议题展开讨论。 闫超、袁烽的文章以20世纪末建筑的数字化与建构性的对立关系作为切入点,提出了将建构视为一种动态变化体而非一种静态形式语言的认知方式,并对数字化与建构性的对立本质展开发问。安托万·皮孔的文章指出建造史作为一种连接,为今天重新思考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劳伦特·斯塔德提出了一种永久的、本质的双重性:技术始终具有并将继续具有文化价值,文化也包含着技术价值。李海清基于开设技术史与技术观课程的契机,从学科自主的立场出发,梳理与检讨了有关建筑技术史研究的理论问题。柳亦春通过有选择地对结构问题进行历史性回顾,引出潜藏且贯穿其中的即物性概念,并从一个侧面概要地论述了结构隐匿或显现的即物体现——一种具体化的物的风景。阿里桑德罗认为,当代建筑的复杂性已经无法由建构以及现象学分析来描述,需要我们从根本上重构建筑技术理论,而建筑外围护则刚好是承载这一探索的最佳领域。陈镌、孟刚、颜宏亮针对本科生教育,回顾了同济大学建筑系技术教学体系近十年的改革,分析了建造技术和设计团队为弥合课程脱节从深度和广度上所进行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王祥、李可可、姚佳伟总结了国外一流院校建筑技术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策略,为中国的建筑技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金倩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以室外实验房为载体的建筑围护结构性能研究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室外实验房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维护。 后人文建构 论数字建造中的技术与文化映射 APost-humanistTectonics TechnologicalandCulturalReflectionsinDigitalFabrication 闫超袁烽(通讯作者)YANChao,PhilipF.YUAN Abstract文章以20世纪末建筑的数字化与建构性的对立为切入点,剖析了早期数字建构研究在尝试消解两者隔阂时“重形式生成过程、轻形式体验分析”的问题,进而针对数字建造催生出的建构形式本体展开具体研究。文章首先基于对建构文化中身体媒介的分析,讨论后人文主义身体认知对传统建构形式的挑战;然后进一步通过剖析人机共生下的后人文主义技术观,对后人类生产和后人类栖居语境下的建构形式意义展开思辨。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最终提出了将建构视为一种动态变化体而非一种静态形式语言的认知方式,并对数字化与建构性的对立本质展开发问。 在线阅读 1数字化与建构性的对立 在20世纪的建筑学中,“建构”作为一个关键的概念,尽管呈现出差异性的解读,但是本质上共享着一种对建造形式的真实性(authenticity)的诉求。从根源上看,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Frampton)在20世纪80年代的建构研究是对不断侵蚀建筑学的消费文化的抵抗,其在20世纪后期图像文化趋势下引导着一种向建造和体验(embodiedperception)的回归。受其现象学的背景影响,建构一方面是对后现代主义符号化形式的抵抗,另一方面也呈现与20世纪建筑学中以柯林·罗(ColinRowe)和彼得·艾森曼(PeterEisenman)为核心的“形式分析”脉络的对立。与这些“图像沉浸”文化或图像生产范式不同,建构在操作层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lua.com/dhlzl/5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恐怖打呼噜的真相原来如此一招帮你不再打
- 下一篇文章: 景点全球37个美得不真实的小众旅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