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借平台做私事,该怎么看这行为
湖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点击音频收听 提问者: 我觉得公司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平台上一起做一件事,但是有时候不可避免的有些人(会)借着这个平台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比如说自己出去做一些私事,跑一些私单,开自己的小店之类的。 (对于)这种事情我觉得很困惑,觉得做人嘛(要)忠诚,不要说你觉得老板很和善,就当做别人不知道,然后继续做下去,或者到时候看看会怎么样(的心理)。 我经常为这个事情很困惑,觉得老板也会知道这些,只是在等待某些合适的时机(进行处理)。 我想问一下,王老师对这件事情怎么看?从国学的角度怎么看待这些人的思想?到底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感谢老师。 王西胜老师解答 现在我就成了道德法庭的法官了,我要对他们进行审判(众笑)。这个事在这个时代好像有点儿普遍,它的根本问题就是“公”与“私”两个字在人内心的一种博弈。人活着好像不为自己谋点儿利益都觉得挺对不起自己的,这边有个平台,借用这个平台的影响力或者能链接的资源悄悄地开点儿自留地,引流点,干点私活,挣点小钱,他自己会觉得他很成功。另外,干这事儿的人都觉得:“哇,我很聪明,没人知道。”当然不一定是真的没人知道。按说这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包括有些企业可能会跟员工签一种协议。无论是说出于对公司专利的、知识产权的、商业机密的保护,还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实际上这个都不该做,可是现实中你没办法消灭这种东西,他就做了!你要发现了,那你要找他,首先他不承认,“没有啊,我那个跟这个没关系。”首先抵赖,最后人证物证俱在的时候,可能哭恸不已,“老板,你千万别那个,我这上有老下有小……”他可能又会出现这些,因为我们在影视剧里头都已经见得太多了。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别说咱们企业,其他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现象——趁机捞点儿外快,谋点儿小私利。 这种人有多坏吗?也很难讲,我们不能这样去审判,说他就一定很坏,但是可以肯定一点就是有私心。但是他又认为:“我们的价值观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有点私心是正常的,我要一点私心没有了,那我还活着干什么呀?”他会把个体的价值与私心混在一起。 我想,这个事可能是我们这些搞文化工作的人的一个责任,就是要慢慢地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把个体的存在感、价值感与以公谋私或者中饱私囊要区分开来。我们从来不否认个体的存在,而且个体的存在的确要有归属感,要有价值感、存在感、成就感。马斯洛还讲人的需求的五层原理,传统文化也讲这个,它允许人有成就,但是它让人要培养一个“忠”字。 曾子说,我每天反省三个方面。哪三个方面?(其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所谓“为人谋”,就是说我从属于一个单位,我受人之托,我有没有全力以赴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给人家干事,把事办好?如果我存了一念私心,觉得我自己睡觉睡不着,良心不安。当然人要都能回到这一步,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幅度提高了。这个东西需要倡导,而且慢慢地需要有榜样涌现出来,让人看到,“哇!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么傻的人啊!虽然他傻,但是他令我感动。”一旦有人看到榜样了,被榜样的力量给感动了,他可能自己就会做出调整,“哎呀,算了算了,别挣那点小钱了,还不够丢人的呢。良心不安,挣那点钱干什么呀!” 然后有的人学得更深入一点,他会知道一个道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这个钱能拿,但是不该拿,拿了之后它会不会有另外一种后果?这不是说封建迷信,《大学》里头,就是我们刚刚说四书五经的《大学》中讲“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个“货”就是代表财富,代表物质。“入”是进入,入我囊中,到我账号、钱包中来。这个财物进到我这来了,它是“悖而入”,这个东西是有悖于我做人做事的原则、道义的,可是我那时候我就一咬牙一跺脚,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个事只要你不说我不说,就没事。昧着良心,这个就入了囊中了,会有什么结果呢?古人圣贤总结的——“亦悖而出”。“悖而出”,“出”就是又离开自己了,又从自己的账号上划出去了,或者是说有某种原因就导致你这个钱存不住,花掉了,而且这个花掉的方式是你很不心甘情愿的。 古人总结了这么一种现象,我们今天用物理学原理(解释)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往往都是同时存在的。这个钱得来的方式不合乎道义,将来也会用你不心甘情愿的方式被人给剥夺了。只要想到这个道理,那我要挣钱只挣最干净的钱,我挣辛苦钱,我良心安宁,我也不担心谁会从我这把我的财富给剥夺了,这求得一个更深层价值的问题了。所以,在大家没有了解这些原理的时候,我们只能说它很正常,尽管它不一定正确。现在应该说从真正的价值观,从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说,这肯定是不正确,但是它存在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前提。就是因为大家很长时间,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受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太淡薄,似有若无一般,有的家教严格的,家道家风传承得很稳当的会好一点儿。“我这个人做人,我就是不干昧良心的事,我就不挣来路不清的钱,这些事你别找我,找我我跟你翻脸。”还有这样的人呢!这是家族的教化、影响。 那么现在家庭的教育之外有学校教育,我们也希望学校教育能够把真正的德行课开起来。因为我不在这个(教育体制内),我没有教师资格证,所以我没有发言权。那么还有一方面就是属于社会教育,比如说我们这个公益文化机构,它是在民政厅注册的,它是一个合法的民间社团组织。那么我们所开办的课程是国家允许的,那我们就来呼吁这个,倡导这个东西,让少部分人先懂得这个道理,让他们懂得之后去践行,感动他自己身边的人,他家里头的人,他身边的朋友、同事,慢慢带动着更多的人懂得这个道理。他懂了,你就不用管他,你要防他,那个是猫和老鼠的游戏,防不胜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看谁厉害……越来越复杂。所以我们认为“最究竟的慈善莫过于拯救心灵”,就还是要弘扬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呼唤人的良知。 一旦良知苏醒了,自己不该挣的钱,到时候他自然就能够摆得清、拎得清,“哦!这个不要,那个,说啥也不要,否则不安。”那种不安对自己身心的作用,用任何钱也没有办法弥补的。他喝云南白药也疗愈不了自己内心自我谴责的那个创伤,所以最终是要呼唤良知,人人都有,一旦苏醒了,自我的行为边界、思想边界、言语边界,他自然都有。他慢慢就能懂得,有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是关于文化的最通俗的表述,提出者是著名作家学者梁晓声先生,这是刚刚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一名大家,他也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工作委员会的现任会长。我们蓝态的张华秘书长是这个研究会的副理事长,又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理事。我们实际上就都在这么一个文化的大的平台上,算是共事的关系。 他(梁晓声先生)提出来这个,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它慢慢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传播开来,弘扬开来,所以我们才会开那么多的公益课程。通过公益课程,用“公”的方式,就是我不向你做任何索取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希望零门槛地、无障碍地把大家本性中的那份光明、温暖与柔软共振出来,呼唤出来。那大家一旦弄明白过来,反过来他也会成为传播者。他受益了,原来是有问题,是问题者,受益之后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了,自己愉悦了,人都有这么一份爱心,愿意传递了,他成为志愿者,他成为一个传播者。这样子慢慢地社会的正能量就会提升了,正确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了。 过去说10个人中有9个人都愿意干私活,慢慢你会发现就剩一半儿了,您再过会发现就剩一个两个了,一个两个一看大家都不干,算了我们也别干了。它慢慢最后就是这么一种演化的过程。如果你说仅仅从法律上签协议,协议签了,有用吗?一定程度上有用,因为你还有管不到的地方,监督不到的地方,他还会钻空子。我跟他打官司,我起诉他,怎么怎么样。只要你打,这个官司永远没有赢家,这个只能是让自己的企业的这种氛围、名声、人心受到重创,然后这个官司一打拖好长时间,弄得人人心里不舒服。所以“法”要有,光靠“法”不行,最终都是要靠这个文化来“化”,让人心柔软,让良知回归。所以,这个事也不能着急,如果说你仅仅立足在我们的企业来杜绝这个现象的话,那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渐渐地带动着全体员工都来学文化,都来回归本性,都来回到良知。剩下的事,你的管理成本就会降低。 要是说要想解决更广泛的问题,那我们企业如果把传统文化,从老板学习了带动更多的人慢慢学习了,然后你能成为一个样板了,让同行业的人甚至你们的客户过来参观一下,“哟!心德可不错,心德这可真是良心企业!”最后他愿意向你学了,那企业也跟着受益,更多的相关联的都会产生这种效应。所以,传统文化我们现在主要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认知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个慢功夫,但是一旦见效,它是长久的、深远的一个事。 :拯救心灵,拯救家庭! :所以还是那个话,蓝态欢迎大家! 整理 欧阳翔 校对 白志林冯丽花 初审 吴国生 编辑 杨秋燕 复审 雷志芳 责编 林晓曼 监制 林波 出品 张华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请标明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 往期推荐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国际教育相结合?(上)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国际教育相结合?(下) 如何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与感恩意识? 废“法”重“礼”有风险,法礼德道四位一体——管理四重境界实操答疑 如何控制住“暴”脾气,做到柔中带刚? 如何引导、改善企业部分员工对传统文化的对抗情绪? 管理中如何去掉“我执”? 面对表里不一的员工,应该怎么做? 如何保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的状态? 如何才能做到坚持每天学习? 工作太忙,怎么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 提不出来问题,该怎么解决? 主管面对员工违反制度时,应该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圆滑”,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 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从何时开始比较适合? 感人的学习分享是怎样“炼”成的? 面对自认为孝道做得好,不愿学习传统文化的员工,该如何正确引导? 如何才能让客户对服务工作更加满意? “慎独”很重要,但坚持不了,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另一半不以身作则,怎么办? 如果学了传统文化,老被别人欺负,怎么办? 如何改善与父亲的关系? 企业如何形成上下互动、文以化企的良性氛围? 夫妻一个单位,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居有常,业无变”,如何理解?如何运用? 作为经验不足的领导,该如何“安其位”? 如何改变内心的浮躁,提升服务质量? 老板应该怎么对待默默工作的员工? 传统文化起作用关键在哪里? 且趁疫情修福慧 疫情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怎么看路边经济——摆地摊? 与人相处,如何让对方感觉如沐春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lua.com/dhlhj/9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感情里最ldquo糊涂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